|
夏季自然灾害类、安全事故类紧急避险措施夏季自然灾害类、安全事故类紧急避险措施
大风天气下可以采取以下紧急避险措施: 1. 及时回室内:尽快回到坚固的建筑物内,关闭好门窗。 2. 远离危险物:避开广告牌、大树、电线杆、简易建筑物等,以防被砸伤。 3. 不要在危房、临时工棚内停留:避免这些地方在大风中倒塌带来危险。 4. 行走时注意:可弯腰将身体尽量压低,靠墙行走,避免在高楼之间的狭窄通道行走,以防被强风卷入。 5. 停车注意:如果在户外停车,要选择空旷的地方,远离大树、广告牌等,避免车辆受损。 6. 关注物品:固定好阳台上的花盆等易被吹落的物品,防止掉落伤人。 7.避免高空作业:相关人员切勿进行高空作业等危险行为。 8. 关注老人小孩:照顾好家中的老人和小孩,避免他们因大风受到惊吓或发生意外。
雷雨天气下,以下是一些紧急避险的措施:
1. 寻找安全室内场所:尽快进入有避雷针、钢架结构的建筑物内,或者有金属顶的车辆内,但不要接触车内金属物。 2. 避免在危险区域:远离大树、电线杆、广告牌、铁塔等易被雷击的物体;避开开阔的水域、山顶、山脊、孤立的棚屋等。 3. 远离金属物:不要靠近金属栏杆、铁丝网、金属门窗等。 4. 蹲下并降低身体高度:如果在户外找不到合适的室内场所,应尽量蹲下,双脚并拢,减少与地面的接触面积,不要躺在地上。 5. 避免使用电器:关闭电视、电脑等电器设备,拔掉电源插头,防止雷电通过线路引入室内损坏电器或伤人。 6. 不要拨打或接听电话:尤其是在户外使用手机。 7. 不要在雨中奔跑:这样可能会增加被雷击的概率。 8. 留意周围环境:如果感觉到头发竖起或皮肤有轻微的刺痛感,这可能是雷电即将来临的信号,应立即采取避险措施。 9. 等待雷雨结束:在安全场所耐心等待,不要急于外出,直到雷雨完全过去。
下冰雹时的紧急避险方法:
1. 寻找遮蔽物:尽快进入坚固的建筑物内躲避,如房屋、商场、地下停车场等,避免在户外逗留。 2. 远离易碎物:远离玻璃门窗、广告牌、大树等容易被冰雹砸坏的物体,以防被碎片击中。 3. 保护头部:如果来不及进入室内,可以用书包、衣物等物品护住头部,减少受伤风险。 4. 避免在空旷处:不要停留在空旷的广场、操场、道路中央等地。 5. 注意行车安全:如果在开车,应降低车速,尽快找安全地方停车,避免在行驶中被冰雹砸到导致意外。 6. 关注后续情况:在室内躲避时,持续关注冰雹情况,待冰雹结束且确认安全后再外出活动。
暴雨时可以采取以下紧急避险措施:
1. 寻找安全室内场所:尽快进入牢固的建筑物内,避免在简易工棚、广告牌等下方停留。 2. 远离危险区域:避开河边、湖边、海边、山脚、山谷等容易发生洪水、泥石流、山体滑坡的地方。 3. 避免涉水行走:如果路面有积水,不要贸然涉水,以免掉入窖井或被水流冲走,实在需要通过,要观察积水深度,用长棍等试探路况。 4. 检查家中情况:关闭门窗,检查电路、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。 5. 被困车内时:及时破窗逃生,避免水位上升过快导致危险。 6. 转移到高处:如果身处低地势区域且洪水来袭,迅速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。 7. 保持通讯:尽量与外界保持联系,以便及时获得救援和信息。 8. 储备必要物资:如食物、饮用水、照明设备等,以备不时之需。
中暑后的紧急救护措施:
1. 转移: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、阴凉的地方,解开衣物,以利于散热。 2. 降温:用湿毛巾冷敷患者额头、颈部、腋窝等大动脉处,或用温水擦拭全身,同时扇风加快蒸发降温。 3. 补水:让患者适量饮用含盐清凉饮料,但不要急于补充大量水分,以免引起呕吐等不适。 4. 保持呼吸通畅:将患者头偏向一侧,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,防止误吸。 5. 及时送医:如果中暑症状严重,如昏迷、呼吸急促、心跳加快等,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尽快送往医院救治。
火灾时紧急避险的要点:
1. 保持冷静:不要惊慌失措,理智判断形势。 2. 迅速报警:拨打 119 报警电话,告知准确位置和火情。 3. 尝试灭火:在火势较小时,可利用灭火器等工具尝试灭火,但不可冒险。 4. 立即逃生:用湿毛巾捂住口鼻,弯腰低姿前行,避免吸入浓烟。 5. 认清疏散标志:按照疏散指示标志的方向快速逃生。 6. 不乘电梯:选择楼梯逃生,电梯可能因火灾故障。 7. 判断火势:若房门发烫,不要贸然开门,应用湿衣物等封堵门缝。 8. 结绳自救:在无法正常逃生时,可利用绳索等从窗口或阳台缓降。 9. 寻找避难场所:如阳台、楼顶平台等暂时避险等待救援。 10. 帮助他人: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,帮助老弱病残等人员逃生。 11. 发出信号:被困后,利用手电筒、呼喊等方式向外发出求救信号。
坍塌时可采取以下紧急避险措施:
1. 保持警惕:当察觉到可能有坍塌迹象时,要迅速提高警觉。 2. 快速躲避:立即远离可能坍塌的建筑物、墙体、架子等结构,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区域。 3. 伏地保护:如果来不及转移,可迅速趴下,用手臂护住头部和颈部,身体蜷缩起来,尽量缩小身体面积。 4. 寻找坚固支撑物:在周围寻找坚固的桌椅、柱子等可以提供支撑和保护的物体,躲在其旁边。 5. 避免恐慌:尽量保持冷静,避免因恐慌而盲目行动,以免造成更大危险。 6. 关注周边情况:随时观察坍塌的发展动态和周边环境变化,以便及时调整避险策略。 7. 等待救援:被困后,保持体力,不要大声呼喊,可通过敲击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,等待救援人员到来。 8. 防止二次伤害:在救援过程中,要听从救援人员指挥,避免因不当行动引发二次坍塌等伤害。
遇到地面塌陷时可采取以下紧急避险措施:
1. 迅速远离:一旦发现地面有异常下陷迹象或已经开始塌陷,要迅速向塌陷区域的两侧方向逃离,尽可能远离危险地带。 2. 保持平衡:在逃离过程中注意保持身体平衡,避免因惊慌而摔倒。 3. 避免进入:绝对不要进入已经塌陷的区域,以免被掩埋。 4. 寻找稳固支撑点:如果来不及逃离,要尽快寻找身边坚固的物体或支撑点,紧紧抓住或依靠,防止下陷。 5. 保护重要部位:用双手等保护头部、颈部等关键部位,减少受伤风险。 6. 大声呼救:被困后,保持冷静,大声呼喊以引起救援人员注意。 7. 节省体力:等待救援时合理保存体力,不要盲目挣扎,避免消耗过多体力。 8. 关注周边变化:时刻关注塌陷区域及周边的情况变化,以便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新危险。
地震时的紧急避险方法如下:
1. 室内避险:如果在室内,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,用坐垫、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,直到震动停止。也可选择墙角等三角区域蹲下。不要躲在窗户边、阳台边、悬挂物下。 2. 避免危险动作:不要在地震时匆忙跑向户外,不要在震动时使用电梯,不要贪恋财物。 3. 关火断电:如果来得及,应立即关闭火源、电源等,防止火灾等次生灾害。 4. 室外避险:如果在室外,要远离建筑物、大树、电线杆、广告牌等,选择开阔地带蹲下或趴下。 5. 行车时:如果正在开车,应尽快减速停车,选择在路边安全地带停车,避免停在桥梁、隧道、堤坝等地方。 6. 公共场所避险:在商场、电影院等公共场所,要听从工作人员指挥,避免慌乱拥挤,避免涌向出口,可就近躲在立柱或坚固的柜台旁。 7. 被困时:如果被困,要保持冷静,尽量节省体力,用敲击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。 8. 自我保护:注意保护口鼻,避免灰尘呛入,有条件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。 下一篇竞争的谋略要以道德为基础 |